Kacey Ko 無何有之鄉

ⓒKacey Ko

心若沒有所歸,到哪裡都是流浪。穿梭在石屎森林下的橫街小巷,情緒隨日常流動而起伏,肩上背負的,有各種無形的責任。在叢林的蟬聲裡,在海浪的翻滾裡,在天際的雲層漸變中,在一期一會中,靈魂才蛻變自由浪盪。在大流行的環境下,出外遠遊不再如從前般容易,欠缺了稍稍忘卻身份責任,在異國暢遊的一小節休息,腦袋和心靈,或多或少會銹上一層鐵色。

在剛過去的Affordable Art Fair,筆者在遊走展場時,碰上在去年晚春寫過一篇在上海街油畫展覽的藝術家。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藝術家Kacey Ko(高嘉莉),她的作品充斥著色彩斑斕及和諧的色彩構圖,近乎是抽象藝術,營造出緩慢的節奏,亦介乎在童話和理想境域之間游走。在交談期間,才發現她當初下筆繪畫在會場展出的《願.圓融》系列,當中包括入圍第 160 屆法國國家美術學會(Societe Nationale des Beaux Arts)法國沙龍藝術展(Salon Des Beaux Arts)《明》及《靜》,是為了讓身邊朋友能透過她繪畫的國度,思緒能夠漫遊遠方,來一場視覺旅行。與Kacey的訪問亦約在展覽後的一個平日黃昏。

ⓒKacey Ko

ⓒKacey Ko

甫踏進Kacey位於紅磡的工作室,頂著一個齊肩金髮的她便笑面迎來。骨緻工作室充斥著或大或小的畫作,「這是我放作品或讓訪客到來的地方,我作畫的工作室在大廈的另一個樓層。」Kacey笑道。穿著繽紛的Kacey自小便對繪畫著迷,但一直到子女長大後,作為母親的責任稍稍放輕後,才全心投入創作。「小時候我爸爸看到我在畫畫,便跟媽媽說不如讓她去學畫畫,媽媽卻拒絕說『沒有錢』。」Kacey直言這對年僅15歲的她是很大的打擊,也就停止再畫畫。時至她經歷結婚生子等人生階段後,兒子前往外國讀書而她也比較空閒時,與朋友傾談時,朋友一句「不如試試你從前沒有做過的事」,Kacey便報讀油畫班,重啟自己與藝術的緣份。「我記起在上第一堂油畫課時,當我把畫筆點在油彩上再掃上畫布時,有一種觸電的感覺。我和那堆油彩是一見鍾情,每一次上課我都是不發一言、完全沉醉在畫畫中,一學便是十年。」Kacey笑道。

ⓒKacey Ko

ⓒKacey Ko

A Room of One's Own

潛藏在藝術的小天地中,與外界的混雜紛擾隔絕,是一種心靈的退修 ,當中的快感無它物可媲。主修心理學的Kacey並沒有刻意入行,她起初只是想有一個空間作畫,便租了一個工作室,第一個工作室只有40尺,而畫布已經佔了4尺,並不是理想作畫的空間。正如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在著作《A Room of One's Own》寫道「女人要有財政自由,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,才能真正擁有創作的自由。(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)」。Kacey繼而租下稍為大點的工作室,隨著不斷創作,展覽邀請或合作的機會便接踵而來。

ⓒKacey Ko

Kacey的作品,充斥著獨特的雲彩,粉色系的風景畫予人一種悠然自得的感覺。一幀又一幀遊走在童話與理想國度的風景畫,源自於藝術家內心對美麗環境的渴求,「在我認知裡,一個充滿色彩的地方,那處的土地自然很肥沃。透過風景畫,可以表達很多不同的情緒,或內化的感情」Kacey分享道。藝術家作畫是一層情感轉化的創作,帶著不同經歷的觀眾看作品時,投入他的視點,是一場再創作。相較起注重第一層創作的藝術家,Kacey同時非常重視觀眾的投入或迴響。「譬如在JCCAC (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)舉行《願.圓融》展覽時,我接觸過九成的觀眾,我非常珍惜與觀眾溝通的機會,我從中得到豐富的收穫。例如有一位觀眾靠得非常近我的畫作,並指著其中一部分說這部分很美,而我覺得這坦蕩蕩的表現是十分有趣的。」 Kacey笑道。

ⓒKacey Ko

重視內在情感轉化,與其洐生的藝術品投擲在觀眾腦海所引發的漣漪,Kacey在創作路上,繪畫風格亦時歷改變。她早期的作品偏向寫實,同時探索印象派風格,用色厚實,多為小品、獨立題材;《願.圓融》系列是她首次探索「泡泡雲」的畫畫方式,從而表達對自由的嚮往,亦是她由獨立題材走上系列創作的轉捩點。在繪風景畫時,在眾多思緒中,Kacey會先構想自己的視點是甚麼,是仰望、俯瞰、還是平視?繪畫時她會先處理畫作結構上的構思,而在繪畫較大的畫作時,她要費盡心思、以不同姿勢,或踏在梯上、或躺在瑜珈墊上平卧下筆,雖扭盡六壬作畫,但創作過程是讓人滿足的。而《願.圓融》系列,亦源自於在疫症底下,很多人沒法去旅行,情緒氣壓與社會氣候亦低沉,Kacey的朋友亦然,她從而想透過一系列能予人漫遊異地感覺的風景畫,描繪心所嚮往之地,釋放鬱悶的內心。Kacey的風景多為虛構的地方,她笑指這能作品增添一份趣意,能邀請朋友或觀者猜測畫中是何時何地。

ⓒKacey Ko

以藝術打破創作樽頸

視畫作為思緒出走載體的Kacey坦言她作畫的速度通常很快,當你從事你真正熱愛的事時,靈感的流動就如呼吸般自然。言而,創作樽頸亦是每位藝術工作者會遇上的階段。對於此,Kacey笑道她如果在畫大畫時沒有靈感,便會去畫微型畫,如果仍是難以下筆,便會暫停作畫,去跳舞或是下廚,「煮食也是一種藝術!當我遇上創作樽頸時,我會從另一形式的藝術去找回靈感,或創作的感覺。或是打坐,放鬆身心靈。」Kacey分享道。


在訪問期間,Kacey提及她認為藝術有療癒作用,「每一個人都需要藝術,只是在於個人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需要。藝術是一個與內在真我連結的重要媒介。」藝術家創作時,或會注重當下情感的抒發,Kacey的創作推化至預想其藝術品會為觀者帶來怎樣的感受。透過其作品,Kacey鼓勵觀者觀照內心,在不能隨心遠遊的日子裡,亦可心無掛慮,透過藝術,任思緒航行遠方。

Kacey Ko

Kacey Ko 是一位香港藝術家,致力於探索人類心理與藝術之間的關係。在她的心理學背景的基礎上,她積極尋求研究藝術作為一種媒介以幫助我們重新連接內心深處。 她的作品《願.圓融》系列中的《明》及《靜》入圍第 160 屆法國國家美術學會(Societe Nationale des Beaux Arts)法國沙龍藝術展(Salon Des Beaux Arts)。通過作品中獨特的色彩、紋理和形狀,Kacey 展現了自由奔放的本質,並鼓勵觀眾體驗內省的時刻,觀照便重新連結內心。

藝術家網站: https://kaceyko.com/work

圖片經授權使用
Image used with permission

Exhibition Photo Credit: Cammy Lee

RAW FeatureCammy LEE